本网讯 8月23日至25日,由iMeta编辑部、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时珍实验室等主办的iMeta大会2025 打造高水平国际期刊在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家湖校区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邓子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印遇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培武,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昌大学教授谢明勇,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金梅林,澳门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朱依谆,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刚,iMeta期刊主编刘双江,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陈家旭,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院长商洪才,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拥军,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曹鹏,暨南大学教授高昊,以及来自各高校、科研院所等70余位国家级人才,知名专家教授共500余人参加会议。

大会合影
8月24日上午,大会开幕式举行,陈刚、刘双江为大会开幕式致辞,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iMeta执行主编刘永鑫主持开幕式。现场,湖北中医药大学与iMeta编辑部进行战略合作签约,学校成为iMeta期刊共同主办单位之一,将共同打造高水平国际期刊,提升中医药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大会特邀报告环节,邓子新院士作题为“大健康产业与合成生物学”的报告。他系统阐述了合成生物学作为颠覆性技术引擎,在重塑生物科技格局与赋能大健康产业升级中的核心作用,介绍了团队在微生物抗性机制解析与改造、高效基因编辑工具开发与应用、现代合成生物学技术驱动中药现代化与创新药物研发等方面成果,生动展示了合成生物学强大的应用转化能力。
李培武院士作题为“大豆油料提质固氮ARC生物耦合技术”的报告。他介绍了团队发明ARC微生物菌剂,发现黄曲霉毒素土壤源头阻控和诱导结瘤固氮增产耦合效应,创建了花生大豆诱导固氮提质增产ARC生物耦合技术,并进行规模化应用的经验。研究打破了结瘤数量与产量之间的矛盾,开辟了花生大豆诱导固氮提质增产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新途径。
谢明勇院士作题为“植物基乳酸菌发酵食品的健康功效”的报告。他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植物基乳酸菌发酵食品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所在课题组在植物基发酵专用菌种高通量选育、专用菌剂的规模化制备、专用菌种库构建、系列新产品开发及植物基乳酸菌发酵食品的健康功效评价等方面的工作,阐述了植物基乳酸菌发酵食品未来发展趋势。
朱依谆院士作题为“创新药的研发和转录组学的赋能”的报告,展示了利用转录组学技术在代谢疾病研究中的最新突破。研究聚焦SCM198化合物如何显著改善糖脂代谢、炎症和纤维化相关基因表达,揭示了特定基因表达模式与肝脏损伤及免疫反应密切相关,以及转录组学在揭示药物作用机制和发现潜在治疗靶点中的作用,为代谢性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刘双江研究员作题为“从肠道菌走向功能益生菌/活菌药物——以克里斯滕森菌为例”的报告。他指出,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存在着复杂、多样的相互作用关系和作用机制。他以克里斯滕森菌(科)为例,介绍肠道菌定向培养和资源收集、4个不同物种对宿主糖脂代谢的影响、克里斯滕森菌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以及作为新一代益生菌开发的最新进展。
承葛医药集团总监徐炜作题为“微生态医疗产业新生态”的报告。他介绍了集团聚焦人体微生态医疗产业在技术、产品领域的瓶颈问题,针对性开发人源肠道微生物的系列检测、处理产品,提供创新研究服务等案例。相关研究为肠道菌群在人体微生态医疗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微生态医疗产业的协同发展。
讯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陶晓东以“数据,证据,共识,实践--人工智能时代的临床科研”为题作报告。他指出,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挖掘疾病潜在规律、辅助诊断决策,人工智能技术将推动精准诊疗体系的构建。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研究将强化循证医学的迭代更新,为复杂疾病的个体化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8月24日中午,iMeta编委会召开。印遇龙院士、李培武院士、谢明勇院士、金梅林院士等出席iMeta编委会,对iMeta系列期刊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对期刊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会上,校长陈刚、基础医学院张麟副研究员获评iMeta期刊年度优秀副主编。

邓子新院士作特邀报告

印遇龙院士出席大会

李培武院士作特邀报告

谢明勇院士作特邀报告

金梅林院士为人才进阶论坛作点评

朱依谆院士作特邀报告

刘双江研究员作特邀报告

徐炜总监作特邀报告

陶晓东总裁作特邀报告
大会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前沿交叉技术、医学、中医药学、微生物学、植物学等专题开展报告和讨论140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