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别看这黄精不起眼,可是埋在土里的‘金疙瘩’。现在在专家指导下,我们学习了中药材种植技术,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了。”在房县门古寺镇狮子岩村,村民彭林芳望着长势喜人的黄精,脸上洋溢着丰收在望的笑容。在学校科技帮扶下,该村中药材种植达2100亩,黄精系列产品获准健字批号打入市场,这正是学校以过硬作风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学校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深刻把握作风建设是科技工作的“生命线”,坚持把论文写在荆楚大地上,以科技赋能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让中医药资源优势转化为群众致富“金钥匙”。
党建领航,深学细悟明方向,服务布局精准优化。学校党委将学习教育作为提升政治能力、优化改革布局的关键抓手。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61020”科技创新成果体系,出台学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若干举措,明确深化以“用”为导向的创新体系改革,提升科技支撑能力。锚定中医药全产业链、中医药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深度聚焦大健康产业升级、“十大楚药”研发、赋能乡村振兴等领域,建立“需求-研发-转化”闭环机制。组织召开湖北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对接需求会,面向全省27个市州及下辖县、18家医疗机构、35家企业征集产业需求69项。党委书记刘松林、校长陈刚带头转作风,密集率队走访湖北联投集团、以岭药业等省内外龙头企业,深入房县等地调研,围绕中医药全产业链开展深度合作事项76项。
需求牵引,躬身力行解难题,产业融合纵深突破。学校党委坚持“产业需求就是科研课题”,以务实作风推动“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组织专家团队研发推广“优种、优境、优法”中药材仿生栽培技术体系,集成创新天麻人工菌棒代料替材生态种植、蕲艾“五改两促”轻简生态种植、菊花“一种二改三调”等10余套湖北大宗道地药材生态种植模式,推动村级药材种植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相关技术作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收录和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农业主推技术示范推广,在全国累计应用212万亩,新增产值14亿元。例如,针对房县黄精种植难题,专家团队主动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提供种苗繁育、生态种植、产品研发“一条龙”技术支持,打造“高校科研+合作社+农户”产业闭环,全县黄精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
扎根乡土,创新实干促振兴,惠农富农成效彰显。学校党委将服务乡村振兴作为检验作风与能力的试金石,组织专家团队进村、入户、到田,打通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在房县构建“种苗研发-生态种植-精深加工”产业链,带动村民年均增收超2000元,培育3家年利润超50万元种植大户。强化科技服务,在全省建立道地药园和生态种植示范基地187.9万亩,组建传统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校企创新联合体、中药材科技小院17个。遇冻雨等极端恶劣天气时,专家第一时间主动上门“问诊”送“良方”。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超1000场次,线上线下培训农户及技术人员20万人次,累计帮助6000余农户脱贫致富,带动农民和企业增收超20亿元。